就算没有混到重量级奖项,也可以自我吹捧一下,说是进入了什么竞赛单元,被某某评委盛赞,被电影节观众喜爱……反正吹牛不需要交税。
然后找些自媒体、找些影评人尬吹,把热度炒起来,让潜在的观众觉得,如果不看这部电影,简直就是错过了一年的影坛盛事。
再世界各地去卖版权。
在正式上映之前,先卖掉一些地区的版权回点血。
然后等到正式上映,票房果如其料地惨淡。
但舒宜欢不会受什么影响。
人家舒宜欢也有话说啊。
我要的武当建筑群,你们给了我一个半成品,不合格。
我要2个亿的资金来拍摄,你们只给了个亿,太抠。
终剪权还不给我,这票房不好,能怪我么!
我以前拍电影,都是什么条件啊!
你们给的条件不充分,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!
等到电影放映结束,因为票房太惨淡,而媒体对舒宜欢口诛笔伐的时候。
然后这时舒宜欢再剪一版“导演剪辑版”,制作DVD发售或者在网上付费点播。
投资方也不会阻拦,因为这样多少也可以回一点血。
而此举说不定还真会让舒宜欢把口碑给扭转。
毕竟,实验性质的电影,或许会因为太过硬核,或者太过文艺、太过隐晦等等原因,劝退很多普通的观众。
但对一些资深影迷,硬核影迷,看电影很细的人,或者在懂电影的人眼里,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。
投资方请人来剪辑,尝试把电影剪的更商业化一点,往往会既弄丢这部实验电影的精髓,又没法变魔术一样把这样一部实验性的电影给弄成商业大片。往往会弄得两头不讨好。
而舒宜欢重新剪辑的导演剪辑版,至少讨好了资深影迷,硬核影迷。
然后舆论就逆转了。
大家会开始声讨几个作为投资方的公司。
而舒宜欢呢,练了手,获得了经验,满足了情怀,该赚的钱都赚到了,口碑也没受影响。
人生赢家啊。
投资方也无所谓。只要能少亏一点钱,挨几句骂算什么呢。
挨骂不会掉肉,亏钱了股东心里会滴血。
他们不但不会辩解,反而会说:是是是,舒导牛逼,是我们做错了,舒导的“导演剪辑版”才是影片的完全形态,简直太好看了,大家快来买DVD收藏啊!
杜采歌觉得,如果自己不做点什么,事情很可能就会这么发展。
可是自己能做什么?
在许清雅离开后,他还在思考这个问题。
最终他也只是拿起手机,找几个人沟通了一下。
包括颜颖臻,段晓晨,古译南等,他都把情况做了很细致的说明。
接下来事情会怎样发展,他真的是一点谱都没有。
这种对事态完全失控的感觉,让他有些抓狂。
但接下来几天,他还是努力控制脾气,把事情做细。
一个人的修养,不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