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铅笔小说原创文学>书库>热门小说>大明海贼王> 正文卷 第163章 简在帝心(第二更,求订阅,求支持)

正文卷 第163章 简在帝心(第二更,求订阅,求支持)

  

    二十万石粮食,多吗?

    说起来是不多。

    大明的漕粮成化年间定额400万石。

    北港要交二十万石的粮食,说出来也就相当于全国漕粮的二十分之一而已。

    真的不多。

    不过对这件事别说是冯铨,就是天启皇帝,在听说这件事后,第一个反应居然是。

    “这小子傻啊。”

    可不是傻了咋了。

    全国的漕粮是只有400万的定额,但是如果细化到各省承担的漕粮来看,这二十万石就不多了,当然,比不上南直隶,它漕粮负担特别严重,要承担 1791430 石,占全国漕粮总数的 44%,而山东一省负担的漕粮才24万石,这甚至比不上南直隶一个地方,苏州一府负担漕粮 697000 石。

    换句话来说,北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,居然要交二十万石漕粮,当然了,这是十年后交的。五年后才交十万石而已。

    “此人,真赤子也!”

    腹议半晌,天启皇爷说出这么一句话来。

    嘴上这么说,可他心里却想着。

    天底下像这样的“赤子”要是再多点,那他这个皇帝当得就轻松了,也不用和他们玩这些心机了。

    “这确实是他说的?”

    天启有点儿怀疑了,这些人该不是看那愣小子刚从海外回来,什么都不懂,故意诓他的吧,要是这样,那可真就不实在了。

    “回皇爷话,句句都是他亲口所说,他这次去山西回来的路上,瞧见不少因灾失家落落他乡的流民,不忍他们沦为饿殍,他寻思着北港那边荒地甚多,便想到了国初的屯田旧例,想让朝廷的允许在北港屯田,若能有十万人屯田,十年后,可缴子粒粮二十万石……”

    “这愣小子……”

    不等魏忠贤说完,天启就骂道。

    “还真以为自己不用吃饭呢,子粒粮都给了朝廷,他自己喝西北风去……”

    骂着那“愣小子”的时候,天启又忍不住感叹道。

    “要是我大明的诸臣都像他一样,国事又何至于如此啊。”

    想到继位以来的国事,朱由校不禁摇了摇头,大明朝像这样的憨憨可真有没几个啊。

    这样的人,大明朝廷也容不下啊。而且这样的人也不适合呆在大明朝廷。

    心念着,朱由校又说道。

    “魏忠贤,前阵子朕就说要见他,就这两天,看看找个机会见一见吧,毕竟,人家总是要回北港的,往后想见恐怕就难了。”

    虽然还没见过施奕文,可在朱由校的心里却对那小子充满了好印象,不仅仅是因为他捐出的粮食让朝廷在辽东那边打了胜仗,更重要的是,打从朱由校继位以来,他就没碰到像这样的至纯至善的大臣。

    这样的大臣,总是要见一见的。

    皇帝要诏见!

    对于施奕文来说,这确实有点儿意外,不过虽然有些意外,可对于所谓的“木匠皇帝”,他有着太多的好奇。

    毕竟,在历史上,有关天启皇帝的说辞充满了矛盾,有人说他是不问政事的“木匠皇帝”,也有人说他聪慧非常,地说袁大都督吹牛皮上出了“平辽七策”时,他拉连用了六个反问,都是针对袁崇焕提出7个策略的,面对袁崇焕的奏折,他产生的这一些疑问就是,如果真的要屯田,如何区分兵农工作,如何务农、如何训练,如何节省粮饷等等。

    面对袁崇焕说什么推行屯田,后金会投降或者被明朝打败,但是天启却认为后金不可能投降,即使投降,也不能相信。而且他自己相信,和谈或者让后金投降是不可能的,战争肯定能够胜利,但是不能轻谈胜利,言外之意要做好苦战的准备。并且点出,踏实做事情,根据实际情况改动,就会收到奇效。

    脑子如此清醒的皇帝,是个“愚木疙瘩”吗?

    正是怀揣着这样的好奇,在内官的引领下,施奕文进宫了,不对,是和其它的官员一同参加大朝会。

    朝会很早,深更半夜的施奕文就打着哈欠起床,然后骑着马由仆从打着灯笼引路,朝着皇城走去。

    这一路上,沿途碰不少官员,不过没有熟人,自然也就没有人聊天,倒是有些人好奇的打量了他一眼,瞧见他骑着马,那目光中更是充满轻蔑,文官瞧不起武将,是大明打从于少保那会定下的规矩,这规矩是怎么定的?用武将的脑袋定的。

    嗯,对了,历史上,再过几年,袁大都督还会用毛文龙的脑袋来作证明。

    不过眼下,他们也就是瞧不上而已。

    当然了,沿途还遇到不少坐轿子的,不过肯定都是三品以上大员。

    明初不许官员坐轿,是因为理学家们认为这样根本就是把人当牲口使用,不好,所以定下了这个规矩。但朱元璋、朱棣一死,就没人管这个了,违制的官员越来越多,后来干脆规定三品以上可以坐轿子朝会。

    其实其它的官员现在一样坐轿,只是不坐轿上朝而已。

    其实,按品级施奕文是有权做轿的,但……他是武官。

    武官不准坐轿,这是规矩,为什么武官得守这个规矩,得,这是大明朝的特色。

    所以,施奕文按着规矩骑着马。所以,只要瞧着他骑马,也就知道了他的身份,其实,通常情况下武将宁可步行,也不骑马,为啥?

    太扎眼了。

    当然了,这不包括勋臣,那些与国同休的勋臣,当然有资格做轿了。

    来到城门口验牌进入皇城的时候,虽说过去买票进过故宫,可眼下的感觉却不一样,施奕文难免觉得非常新鲜且激动。虽然在他心里头,皇帝嘛,也就是皇帝而已。

    但是能见着大名鼎鼎的“木匠皇帝”,也不容易啊。

    在候朝的时候,施奕文见到几个熟人,比如辅臣冯铨,当然了,他们品级不同,顶多也就是搭手见着礼而已。

    参加早朝的人不多,也不少,差不多有百余人,不过这已经是难得的大场面了,毕竟,打从洪武那会越来越多的官员旷工,不参加朝会成了常态,有时候皇帝来了,甚至没几个大臣来。

    不过与几十年不临朝的万历不同,朱由校这个“木匠皇帝”每逢三六九,每月九次早朝,基本是不会落下的,皇帝勤勉,大臣们自然也得捧个场吧。

    穿着从三品的武将官服,施奕文就默默站在众官之中,感受着他的第一次朝会,跟电视剧里不一样,这里没有太监喊“有事早奏,无事退朝”。

    而是鼓乐班奏乐,鸿胪寺官员宣布入班,然后再接着行礼奏事。

    坐在龙椅的朱由校在早朝的时候,要干什么?就是听取已经在昨日被内阁、司礼监处理的事务——皇帝面前甚至放着剧本,就连台词都准备好的那种。

    一桩桩所谓的国家大事,在朝会中被阁臣、尚书们说出来,坐在龙椅上的朱由校只要照本宣科回答表态就行了。至于像施奕文这样的官吏,不过就是捧个人场而已。当然对于小官小吏来说,这也是他们得见天颜的机会,将来可以向子孙后代炫耀的,炫耀什么?当然是你爷爷我当年可是和皇帝老爷子一个殿上议过事的。

    当然,更重要的是告诉乡亲们,他是见过皇帝的,和皇帝一起讨论过国家大事的。

    他肯定不会说,所谓的讨论国家在咸,就是像根木桩似的杵在那里,听着大佬们早就决的结果。

    说实话,这样的早朝,轮着谁,谁都想旷。

    就这?这就是所谓的朝会?

    其实施奕文并不知道,两年前的朝会,那可是一个热闹,言官们今天弹劾张三,明天弹劾李四,不过现如今……总算是清静了一些。

    其实,有些人夸阉党不是说只有阉党干事,而是因为在东林党的时代,东林党与楚党、齐党等所谓的“朋党”之间的党争,让大明朝廷干不了事。为啥?敌人反对的我赞同,敌人赞同的我反对,无论对错都是如此,这种情况下,能干什么什么事?

    就连朱由校这个木匠皇帝都说“辽东边事毁于朝议”,阉党贪污也好,酷历也罢,至少,把东林党打倒之后,干事的人没有了掣肘。就像崇祯那会,议和也好,南迁也罢,争过来吵过去,没有一个结果,到最后呢?大明朝在那样的争吵之中完犊子了。

    可惜了……

    但对于第一次上朝的施奕文来说,他却觉得有些可惜啊,为啥?没有机会目睹大明嘴炮的威风,能不可惜嘛。

    不过想来也是, 现在魏忠贤正虎视眈眈的想用“逆乱案”来办人呢,现在谁会那么不开眼,顶上门来送死?

    可,实际是无聊啊。

    就在百般无聊时,朱由校突然问道。

    “施奕文何在?”

    闻言,施奕文立即上前,持笏行揖道:

    “臣在。”

    为了上这个朝,施奕文特意询问过,要不要行跪礼,结果被太监翻了白眼,手持象牙笏板怎么跪?难不成把笏板插屁股上?

    三叩九拜的跪礼,只有祭天的时候才行。

    朱由校笑道:

    “施奕文,朕听说你带了个新鲜玩意,快与此朕详说。”

    诸臣闻言反应各一,有心生叹息的,也有向施奕文投去羡慕目光的,这……简在帝心啊!

    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